首页 资讯 正文

海南周刊丨东方墩头村:港水环墩仓廪实

体育正文 292 0

海南周刊丨东方墩头村:港水环墩仓廪实

海南周刊丨东方墩头村:港水环墩仓廪实

海南岛西部的墩(dūn)头村,是北部湾畔的一个(yígè)小渔村。历史上,墩头归昌化县管辖。现在是东方市八所镇所属的一个社区。墩头自(zì)道光初期肇始,清末民初兴起,至今已经走过170多个春秋。

外来移民惊醒千年沉寂(chénjì)

昔日的墩头村(tóucūn)是一个(yígè)四面环海的小岛,地势北高南低。从海上望去,像是一个墩台,人们称之为“墩头”。

航拍墩头村。周雄供图(tú)

东方境内发源于牛岭的北黎河(běilíhé)由东向西,蜿蜒数十里,在墩头村的南面流入大海。北黎河与北部湾紧紧相拥,墩头港(dūntóugǎng)与马岭湾依依相随。水绕着(zhe)村,港连着湾,大自然赐予墩头村独特而丰厚的禀赋。

墩头村拥有天然的港湾(wān),水深湾长,是南来北往(nánláiběiwǎng)船只的避风良港。村中(cūnzhōng)物产丰饶,不仅有优质的食盐、品种繁多的鱼类(yúlèi),还有大片的红树林(hóngshùlín)。然而,在历史长河中,这方宝地一直深藏闺中,人迹罕至。只有台风来袭时,过往船只才进入墩头港避风。雨过天晴,他们便踏上归途,扬长而去。

这种光景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初期,外来移民纷至沓来的脚步声(jiǎobùshēng)才(cái)惊醒了墩头村数千年的沉寂。

鸦片战争之后,琼州门户洞开。一批批外地人先后来到(láidào)墩头村,这些人沿着海边搭木筑巢,落户扎根。他们还在墩头村的最高处,修建了将军庙,镇邪安村,护佑乡里。哪些人最早来到墩头村,他们是什么时候来的?除了民间传说,史志中亦可(yìkě)寻得(xúndé)墩头村变迁的历史(lìshǐ)轨迹。

清朝光绪年间,昌化县(chānghuàxiàn)(chānghuàxiàn)有个县令叫李有益,湖北蕲州人。在(zài)任昌化县令期间,他慎廉方正,勤政为民,政声颇高。他乐于修史编志,考证征文。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,李有益在康熙(kāngxī)方岱旧志的(de)基础上,重新编纂新志《光绪昌化县志》。《光绪昌化县志》对墩头村有所涉及。县志中“卓行”一章写了(le)3人,排在第一位的是墩头人黄锡科,书中称赞他“和平忠厚,济困扶危,尊师重教”。黄锡科活了80岁。他还受到朝廷的嘉奖“蒙恩诏赐九品”。他的两个孙子锦云和锦绣,也(yě)都享受政府(zhèngfǔ)的膳食补贴。

县志中“孝友”一章写了(le)4人,墩头(dūntóu)人史其(qí)全所占篇幅最长(zhǎng)。其幼年丧父,与母亲相依为命。母亲70岁那年,患痈成痢,半年不愈。他悉心侍奉左右,是村里公认的孝子。史其全之子史纲参加科举考试,中廪生。其孙史克文,与广州客商合伙开发盐田,经营食盐生意(shēngyì),成为墩头村首屈一指(shǒuqūyīzhǐ)的产盐大户。其曾孙史振恒(史丹)更是(gèngshì)了得,先后创办了墩头小学和琼西中学。史丹曾任中共琼崖南区地委书记,还三度(sāndù)出任琼崖公学校长或副校长。新中国成立之后,他历任(lìrèn)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、暨南大学副院长、华南工学院副院长,一生桃李满天下。

《光绪昌化县志》在“海防”一章对墩头村做了这样的介绍:“自道光三十年后新开墩头港,深广(shēnguǎng)可容大船。墩头多造渔船,每岁二月至七月常有远路商人入港(rùgǎng)买卖(mǎimài)。”

这一章虽然对墩头村(tóucūn)着墨不多,但留下(liúxià)了一个重要的史实:道光(dàoguāng)三十年(1850年),墩头开港了。墩头村从此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。

墩头村开港之后,越来越多外地人来到(láidào)这片热土安营扎寨,营生立业(lìyè)。

来到墩头村之后,他们马不停蹄,闯海捕捞(bǔlāo),垦滩晒盐,经商贸易。经过(jīngguò)几代人的艰辛打拼,到了民国,墩头产业兴旺,富甲昌感。

民国初期,墩头村有500多户3000多人,村里有大小渔船300多艘。港内桅樯林立、千帆竞发。渔民常到北部湾大渔场(yúchǎng)白浪尾(wěi)(又称白龙尾岛)一带捕鱼。所得鱼类以大红鱼、马鲛鱼、鲳鱼、鲣鱼居多(jūduō)。这些海产品经腌制晒干之后,近销(jìnxiāo)海南各地,远销广东(guǎngdōng)、广西。

墩头村(tóucūn)不仅渔业发达,盐业(yányè)也十分(shífēn)兴盛(xīngshèng)。1915年,海南开放盐业,自由贸易。广州、雷州等地的客商纷纷前来投资运营盐场,他们在墩头村沿海一带开垦出大片的盐田。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、唐玲玲撰写的《海南通史》民国卷中记载:当时(dāngshí),海南全岛“共计运盐场馆20家,三亚港13家,昌江墩头7家(1914年昌化县改名为昌江县)。昌江墩头盐产十分丰富(fēngfù),与三亚并称,而咸味之佳为(zhījiāwèi)全岛第一。全县有盐田24区,盐户盐商多半集中在墩头,墩头有13家。”

墩头村盐业和渔业的发展(fāzhǎn),必然催生商业的繁荣。广东、广西等地的客商纷至沓来,纷纷到墩头村设馆开铺。墩头村的商人(shāngrén)北上(běishàng)雷州、江门、高州、广州,西渡越南岘港,交易食盐、木材、黄牛和海产品。

清朝末期,先期来到墩头(dūntóu)村的琼文地区商人和外来客商(kèshāng)联手在村东边的陆地上开建一条(yītiáo)商业新街,并填滩搭桥,使之与墩头村相连。1921年,新街全面开业。一时间,骑楼林立,商铺(shāngpù)成行。1930年,主政海南的陈铭枢(chénmíngshū),主持编撰《海南岛志》,书中记叙了当时墩头商贸的情况:

“昌江县商业衰落,店铺极少,唯墩头新街(xīnjiē)较为繁盛。其输出以盐、鱼、木、材为大宗,年达100万元以上(yǐshàng)。市街一条,商店30余间(yújiān),所售以布匹、杂货及日常用品为多。海关(hǎiguān)分卡、盐务分卡、三亚盐分厂、盐馆、商会皆设于此。本街于民国十年建筑故名新街。迨(dài)北黎焚毁后,所有商业概集中于此。”

昌江和感恩地处岛西,交通不便,产业凋敝(diāobì),商业素不发达。墩头村依托渔港,却(què)呈现出不一样的(de)(de)繁华景象。小小的墩头村设有海关分卡、盐务(yánwù)分卡,三亚盐厂也前来设分厂,盐馆、商会极盛一时。以现在的眼光打量,百万元的贸易输出量,微不足道。但在民国初期的海南,墩头村是可以与那大、博鳌、三亚比肩的经济重镇。

墩头开港70多年后,1929年感恩县重修县志。这部《民国感恩县志》对墩头村做了特别的(de)记载。在《港》一章对北黎港做这样的介绍:“城北九十里,受北黎河水入海。北至马岭湾为(wèi)港界,曾设(céngshè)北黎营及墩。此港可泊舟,商贩皆贸易于此。”此段(duàn)文字平淡无奇,极不(bù)寻常的是,其后用一段(yīduàn)长长的按语来讲述墩头,其内容十分丰富,其情感颇为激愤。

《民国感恩县志》对墩头村有(yǒu)特别的记载。周雄供图

《民国感恩(gǎnēn)县志》为什么要给墩头村大书一笔(yībǐ)呢?书中牵出了一桩有关墩头村的(de)历史公案。这段按语的开头这么写道:“港水环一墩,本感恩属地(shǔdì)。清道光年间(niánjiān),始有琼、文、临三县及昌属四更(gèng)人等至此捕鱼,结寮(liáo)暂居,日久聚成村庄,名为墩头村。”书中还讲到,在墩头村聚居的人都加入昌江县籍(jí)。他们捕鱼经商,日子过得十分殷实。起初,他们的货物进出和海防地税向感恩税务部门缴纳(jiǎonà)。到了光绪和宣统年间,大约在1909年,墩头村开建新的交易市场,生意火爆。墩头人变得有钱有势,他们不再向感恩税务部门缴税,这种状况僵持数年没有得到解决。

1914年~1915年,感恩县知事(xiànzhīshì)黄炳煊(民国初期(chūqī)县令改称知事),对墩头人的做法极为不满,表示“决不任其挟势侵凌”,便向广东(guǎngdōng)高等审判厅告发。法院派出法官钱沛棠下县主持会勘,他先到昌江,“久住(jiǔzhù)受贿偏袒”。

岁月悠悠(suìyuèyōuyōu),世事(shìshì)沧桑。1950年5月1日,海南(hǎinán)解放了。墩头村和感恩属地(shǔdì)都归并新成立的昌感县,后来又并入东方市。至此,感恩的前辈们也无须再有“隐痛”,更不需要“俟后兴起者”来收复墩头港了。

海南周刊丨东方墩头村:港水环墩仓廪实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